中環還路於民 減污減擠塞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4/11/16 17:47

最後更新: 2014/11/16 17:48

分享:

分享:

佔領運動初期,夏愨道、干諾道中及金鐘道同時封閉,使用西隧通勤的上班一族,會發現西隧出口及近信德中心干諾道西及德輔道西交界的擠塞黑點,居然完全暢通無阻。

平時至少花半小時才可以由隧道口爬到港澳碼頭的路段,原來只要5分鐘,巴士便可到站。

棄以車為本 拓行人網絡

當然,我們知道有關路段暢通無阻的原因,是因為路面少了很多汽車,除巴士改道以外,更多是因為原本行駛該路段的私家車,改走其他路段,或者車主選擇轉乘其他公共交通工具,發現原來踏單車或走路,比起駕車在干諾道中爬行,還可以更快抵達目的地。

金鐘道重開當日,西隧出口便重現延伸至西隧九龍入口的車龍。健康空氣行動曾經於11月6日早上,派員前往信德中心附近實地視察,發現巴士在信德中心開往民光界及干諾道中交界時,往往要停車等候數分鐘,才能走完原本數秒已經可以走完的路程。

如果市民不想交通擠塞成為「正常」生活的一部分,政府便應改革現時核心商業區以車為本的交通規劃,容讓多元的交通及行人網絡,貫穿中上環一帶的核心地段,向低排放的目標邁進。

面對交通擠塞的問題,政府的本能反應就是多建道路,中環灣仔繞道便是有關政策思維底下的產物。早於2005年,政府便已經預計,如果不興建繞道,由林士街前往銅鑼灣的車程時間,會由當年的15分鐘大幅提升至2012年的45分鐘,以引證興建繞道的必要。

當年有關興建繞道的辯論,政府完全無視從需求角度管理的交通規劃措施,以沒有替代通道為由,抹殺實行電子道路收費的可行性;當局又拒絕設立真正的低排放區,禁止高排放的車輛進入商業核心地段;局方亦沒有考慮在特定的時間劃出部分路段作為行人專用區,從多方面遏抑市民使用汽車的需求,做到「還路於民」。

研中環繞道 設行人專區

中環繞道將於2017年落成,政府應把握有關機會,檢視於德輔道中設立電車及行人專用區的可行性,於繞道尚未落成之前,盡早評估有關方案,例如重組巴士綫、於繞道附近設立公共交通交滙處等具體建議,減低對中環一帶交通的影響。

根據城市大學進行的路邊空氣質素研究,德輔道中每小時約有800架次車流量,相比起干諾道中的8,000架次其實少得多。當初政府評估干諾道中會有4成的車輛改行繞道,如這估算沒有太大的偏差,照理即使德輔道中改為行人專用區,將來的幹道也有充足的容量可以應付。

更重要的,是行人專用區的設立,本身便可以做到抑壓汽車使用需求的效果。要打破中環「路愈建車愈多」的惡性循環,佔領運動已給予我們一個最佳的示範——從需求着手,是最根本治理香港交通擠塞的做法。

為避免繞道落成後,反而額外衍生出更多的駕駛需求,政府理應在繞道落成之前,研究落實設立行人專用區、低排放區、巴士專綫,以至是電子道路收費等需求管理措施的可行性,讓道路能夠「以人為本」,一改現時私家車霸佔道路路面的現況,減少擠塞,以阻止本港路邊空氣污染質素繼續惡化。

原文刊於《經濟日報》 國是港事

撰文 : 龍子維 健康空氣行動社區關係經理